|在語言之前 身體是你的最佳表達媒介| by 周寬柔、楊淨皓、Fabiola Guillén 三個來自不同族群(排灣族人、墨西哥人、台灣外省人)各自擁有不同母語的演出者,在沙滔舞琉璃工坊的半開放式空間的一張桌子旁,用三種不同的語言嘗試溝通,似懂非懂的彼此,透過眼神、表情與肢體讓對話持續下去。 在這五天當中,唯一一位非華人的參與者是來自墨西哥的Fabiola,而我也總會不自覺地在許多活動間觀察她,觀察一位外國人要如何在百分之90都用中文在交流的活動中找到她舒服的互動方式,在前一天的圓桌分享會上她自己也提到了語言的隔閡是她這次參與活動最大的恐懼與挑戰。但我很開心在這個小品呈現上,這一組從每一個人的家、國、族的背景和溝通對話的瓶頸出發,到最後三人各自展現自己最自然最代表自己的舞動,讓我們的身體也不自覺地跟著一起Uno, uh uh uh~Uno, uh uh uh~Uno, uh uh uh~da da da da da da da...
|遷徙部落 被量測的文化| by 余承婕、江聖祥、邱瑋耀、張又瑄 在部落隨處可見月桃換化成不同形式出現在周遭。儘管經過百年,經過扎根地的遷徙,月桃的使用仍然流傳至今,也是人與自然大地共處的見證。 舞者們一人一支還未被削刨的月桃,互相連結又互相分離著,好似在丈量部落領地。當劃地完成後,四支月桃化成菱形,圍著部族衣裳,守護著部落。 很喜歡舞者們在低身滑步後的側身呼吸,速度差營造出了一種我們總是一股腦地往前披荊斬棘,卻忘記有時也要抬起頭給自己一個再生的喘息。路途上,有人會離開也有人會加入,當彼此再次相遇、互相理解時,節奏會重整,精神會凝聚,然後找到歸屬。 走囉,吃飯囉~
|旋轉文化的餐桌| by 陳惠蓮、康書瑄、王秋茹、黃翠絲 我手扒滷肉飯放嘴裡再配上一杯保力達;桶罐倒出來的炸物,我用筷子一個一個夾起放進嘴,再乾一碗小米酒;不夠金黃琥珀的葡式蛋塔,我用噴槍為它上色,品嚐著淡香塔皮,啜一口紅標米酒;我用刀叉優雅地將吉拿富切成小塊入口,拿起盛著紅酒的玻璃杯,輕輕搖晃,我就是一名品酒師。 你是否也覺得好像有哪裡怪怪的,用手扒滷肉飯?用刀叉吃吉拿富?吃蛋塔配紅標米酒?我們看到的不協調究竟是被制約的那些理所當然的反差,還是我們只願被世俗框架所束縛?我們總會在看見他人的好而想跳出框架、想效仿他人。這場沈浸式的小品,荒謬但卻又重重地敲擊著內心,總要不時地提醒自己莫要在突破中遺失了自己。
|I Miss Myself Dancing!| by 曾智偉、賈西亞、李律 人生是一段不停移動的旅程,我們到過另一個國家、走過另一座城市、認識另一種文化在西班牙學佛朗明哥舞、到法國駐村創作、從菲律賓來到台灣的原民部落當舞者。每一次的移動,免不了會被質疑、會被讚許、會被認同,這些好或壞都是成就自己的養分。身旁傳來手拍節奏與西班牙語的低喃吟唱,一名佛朗明哥女郎帶著我們來到戶外。她說「從喜歡到不喜歡,是一條很漫長的路」,我不知道現在的她是在喜歡的路上,還是在不喜歡的終點站。從後車廂喚出的初生之犢,閉著的眼探著每一個往前的步伐,當我們向外看見世界,回望認識自己的來由時,你就是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