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 2Gather
2016
共同製作 CO-PRODUCTION | 蒂摩爾古薪舞集 TJIMUR DANCE THEATRE X 黑色優雅舞團 BLACK GRACE
2016
共同製作 CO-PRODUCTION | 蒂摩爾古薪舞集 TJIMUR DANCE THEATRE X 黑色優雅舞團 BLACK GRACE
|
臺灣│蒂摩爾古薪舞集X紐西蘭│黑色優雅舞團
相似的生命背景,共同的南島起源 南島語族兩大舞團即將深入彼此的文化語境,舞作揉合排灣族與薩摩亞、毛利的當代創作動能,優雅而具節奏感的共舞,溫柔而又激烈地碰撞出原住民當代舞蹈新貌。 「南島語族」指在大洋洲和東南亞以南島語系為語言的族群。族群分布範圍最北到台灣,最南到紐西蘭,東起復活島,西到非洲東岸的馬達加斯加,這些地區統稱為南島民族地區。 |
製作群
蒂摩爾古薪舞集 Tjimur Dance Theatre
藝術總監 Artistic Director|路之.瑪迪霖 Ljuzem Madiljin 舞蹈總監暨編舞 Choreographer|巴魯.瑪迪霖 Baru Madiljin 表演者 Performers|許筑媛 Chu-Yuan HSU、楊淨皓 Ching Hao YANG 得陸.鳩浙恩澇 Terudj Tjucenglav、舞祖.達卜拉旮茲 Ljaucu Dapurakac 團務經理 Company Manager|邱書婷 Shu-Ting CHIU 藝術行政 Administrative Assistant|李奕萱 I-Hsuan LI 燈光設計 Lighting Designer |李意舜 I-Shun LEE 技術統籌 Technical Director |林育誠 Yu-Cheng LIN 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er|路之.瑪迪霖 Ljuzem Madiljin |
黑色優雅舞團 Black Grace
藝術總監暨編舞 Artistic Director / Choreographer|Neil Ieremia 表演者暨編舞助理 Performers and Assistant Choreographer|Sean MacDonald 表演者 Performers | Tupua Tigafua, Callum Sefo and Demi-Jo Manalo 團務經理 Company Manager|James Wasmer |
指導單位|文化部
共同製作 Co-production|Puima藝術節、臺北藝術節、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共同製作 Co-production|Puima藝術節、臺北藝術節、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紀事
2016.11月 受邀至「PULIMA藝術節」演出
2016.9月 受邀至「臺北藝術節」演出
2016.9月 受邀至「臺北藝術節」演出
評論
「《在一起》揉合排灣傳統樂舞、毛利戰鬥能量、優雅緩步與當代嘻哈,用親近土地的身體,穩健有力地舞出對自然的崇敬,用當代的肢體語彙,自由地跳出嶄新的時代精神。演出中,可以看見「當代原住民身體」的身體美學探索,以一個跨國實驗的方式,提供了沒有標準答案的開放空間。」
-台灣 藝術評論台 / 張懿文
「如果蒂摩爾古薪舞集的舞者是水,紐西蘭黑色優雅舞團的舞者便是鼓;一個在電子音樂與吟唱所暈染的聲響空間中,如水彩筆般劃出一個個的線條,另一個則是在手打鼓、爵士鼓、掌聲等節奏性強的聲音裡,用大小與強弱不一的力量構成點描畫。」
-台灣 藝術評論台 / 吳孟軒
「開場舞,乍看之下,令人聯想到艾文.艾利(Alvin Ailey, 1931-1989)的《啟示錄》(Revelations, 1960),其開場的第一段也是聚集的群體、也是以手臂與身體的延展啟動;但有別於《啟示錄》的明顯動作切換,《在一起》所展現的群體動律,宛若磁波微送,隨著呼吸聲的引領,淡然聚集的力量隨著無限大的感應傳送開來。」
-台灣 藝術評論台 / 戴君安
「結構與身體風格上,蒂摩爾古薪舞集較為流暢與線性,四個舞者的群舞部分,以集體的呼吸與吟唱帶動身體,創造了幻想中的地景,男舞者的獨舞或者二人、三人的接觸也比較以完成群舞的整體性、以及帶出舞台的相對空間為主。」
-台灣 藝術評論台 / 劉純良
「蒂摩爾古薪」扎根並生活於部落,因此得以展現其表演特殊性與令人感動的基礎。樸實誠懇的舞動、下沉有力的下盤、敏捷矯健的身手,加上簡潔不囉嗦的編舞策略構成了「蒂摩爾古薪」這幾年出色的作品風格。
-台灣 藝術評論台 / 徐瑋瑩
「對於自身文化、歷史、當代境況已做了一番巡禮,甚至蒂摩爾古薪就根植於部落之中,所以,眼前傳統排灣族四步舞、手如百步蛇般地竄走、如織紋交錯的牽手、彷彿圓身陶壺般從脖子、至胸、至骨盆、至交叉腹前的雙手均勻連動畫圓等等,均為明顯可辨識的排灣族傳統舞步、或圖騰的象徵。從這些象徵出發,動作自然以「圓」與「流動性」為特色,更強調原民與土地連結的踏步下墜感。於是,「圓、流動、與大地親近」等特性與當代舞蹈的結合,無論在傳統樂舞上的依據,或單就身體運動邏輯而言都合情合理也合拍,進而萃取出文化辨識度高又富當代舞蹈風格的動作形式。【3】就風格創造而言,蒂摩爾古薪舞集值得肯定與讚賞的。」
-台灣 藝術評論台 / 樊香君
-台灣 藝術評論台 / 張懿文
「如果蒂摩爾古薪舞集的舞者是水,紐西蘭黑色優雅舞團的舞者便是鼓;一個在電子音樂與吟唱所暈染的聲響空間中,如水彩筆般劃出一個個的線條,另一個則是在手打鼓、爵士鼓、掌聲等節奏性強的聲音裡,用大小與強弱不一的力量構成點描畫。」
-台灣 藝術評論台 / 吳孟軒
「開場舞,乍看之下,令人聯想到艾文.艾利(Alvin Ailey, 1931-1989)的《啟示錄》(Revelations, 1960),其開場的第一段也是聚集的群體、也是以手臂與身體的延展啟動;但有別於《啟示錄》的明顯動作切換,《在一起》所展現的群體動律,宛若磁波微送,隨著呼吸聲的引領,淡然聚集的力量隨著無限大的感應傳送開來。」
-台灣 藝術評論台 / 戴君安
「結構與身體風格上,蒂摩爾古薪舞集較為流暢與線性,四個舞者的群舞部分,以集體的呼吸與吟唱帶動身體,創造了幻想中的地景,男舞者的獨舞或者二人、三人的接觸也比較以完成群舞的整體性、以及帶出舞台的相對空間為主。」
-台灣 藝術評論台 / 劉純良
「蒂摩爾古薪」扎根並生活於部落,因此得以展現其表演特殊性與令人感動的基礎。樸實誠懇的舞動、下沉有力的下盤、敏捷矯健的身手,加上簡潔不囉嗦的編舞策略構成了「蒂摩爾古薪」這幾年出色的作品風格。
-台灣 藝術評論台 / 徐瑋瑩
「對於自身文化、歷史、當代境況已做了一番巡禮,甚至蒂摩爾古薪就根植於部落之中,所以,眼前傳統排灣族四步舞、手如百步蛇般地竄走、如織紋交錯的牽手、彷彿圓身陶壺般從脖子、至胸、至骨盆、至交叉腹前的雙手均勻連動畫圓等等,均為明顯可辨識的排灣族傳統舞步、或圖騰的象徵。從這些象徵出發,動作自然以「圓」與「流動性」為特色,更強調原民與土地連結的踏步下墜感。於是,「圓、流動、與大地親近」等特性與當代舞蹈的結合,無論在傳統樂舞上的依據,或單就身體運動邏輯而言都合情合理也合拍,進而萃取出文化辨識度高又富當代舞蹈風格的動作形式。【3】就風格創造而言,蒂摩爾古薪舞集值得肯定與讚賞的。」
-台灣 藝術評論台 / 樊香君